揭開POS機分食比例
伴隨著銀聯與第三方支付的暗戰,在收單業務方面的利益分成也備受關注。
以線下用戶使用較為廣泛的銀行卡pos機刷卡為例,用戶刷卡不需要付出任何額外成本,但商戶卻需要為每一筆刷卡消費付出“手續費”。而至于具體的手續費額度,各家情況不一,要看布設POS機的運營商,比如建設銀行的POS機,刷單的手續費為0.7%左右,而招商銀行的POS機,刷單手續費就需要1.25%;除了刷單手續費外,圍繞POS機的軟硬件費用,各家的情況也不盡相同。有的廠商和銀行為了推廣POS機,可能免費贈送給商戶使用,不收取任何費用,而有的銀行,商戶申領POS機首先需要幾百元的押金,同時每年還需要支付上千元的使用費。
根據發改委關于優化和調整銀行卡刷卡手續費的通知(發改價格[2013]66號),銀行卡刷卡交易情形分為四大類別:餐娛類、一般類、民生類和公益類。四大類中,涉及銀行卡刷卡手續費的主要是餐娛類、一般類和民生類,其中餐娛類手續費最高,合計為1.25%,一般類次之,為0.78%,最低為民生類,費率為0.38%。同時,在餐娛和一般類別,部分還實行手續費封頂,從2.5元到60元不等。
“官方給出的也只是一個指導價,實際上在線下刷卡POS費率上,會有多多少少上下的浮動。”業內人士表示,這筆從商家那里劃轉出來的手續費,是由多個環節進行分成,主要包括發卡行、收單機構和銀聯等,大部分比例為7∶2∶1。
不過,據一名銀聯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具體分成上,除了7∶2∶1,也有實行8∶1∶1的比例,即發卡行拿到更多的份額。”
王竹曾在一家第三方支付機構內任高管,他介紹說,“在這個模式中,銀聯最舒服,坐地收錢;銀行畢竟要靠卡類業務攬儲、發展中間業務;最辛苦同時也最難賺錢的其實是收單機構。”
對于收單機構難賺錢的原因,王竹解釋說,“主要是因為鋪設POS機的成本是壓在他們身上的,一方面是硬件本身的成本,這一塊主要通過商戶繳納押金的形式來消化;另一方面,收單機構還需要一支地面隊伍,來完成商戶簽約、POS機維護等工作,就和團購一樣,要‘掃馬路’。”
但有意思的是,這個最難賺錢的環節,卻聚集了最多不同種類的市場主體,從事收單業務的公司既包括銀聯下屬的銀聯商務,也包含快錢、通聯等支付公司,甚至不少銀行也承接了收單業務。
既然很難盈利,為何包括支付寶在內,還有那么多的人要進入這個領域?前述業內人士表示,“各家都有自己的算盤,銀聯商務自然不必說,這就是他們業務的延伸;銀行愿意來收單,主要是為了發展這些線下商戶成為自己的儲蓄和貸款客戶,費率分成不是重點;支付寶主要做貨到付款的POS機,其實是為阿里整體的電商戰略服務。”
一位接近支付寶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支付寶此前做POS機業務,其實角色也是收單機構,在721模式里,分享‘2’這個部分,同樣要和銀聯分成,所以‘支付寶在POS機市場搶銀聯的飯碗’這個論斷其實是外界的誤讀。”
銀聯的邊緣化風險
“所以說在POS機市場,支付寶只是一個普通的市場參與者,完全不足以威脅銀聯因為政策因素和多年積累而形成的壟斷優勢,雙方的戰場根本不在此處。”王竹分析。
接近支付寶的人士也認同這一觀點,“關鍵其實在于支付寶在線下開始發展無卡交易,這讓銀聯開始真正感到恐慌了。”
支付寶方面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經詳解過他們在移動支付領域的戰略規劃,二維碼掃碼支付、聲波支付、超級收款(通過短信回復完成支付)是他們目前力推的三種移動支付類型。“雖然,網絡環境、用戶習慣、商戶接受度等各個方面都還制約著無卡移動支付的發展,但大量業內人都相信這是未來的大勢所趨,而沒有了卡,銀聯就被徹底繞開了,這塊的費率分成就沒有銀聯什么事了。”該人士分析說。
一位股份銀行的人士表示:“線上交易因為是后來新增的蛋糕,這塊蛋糕被搶走,銀聯還不至于反應過激,但線下是原來就在它碗里的蛋糕,支付公司也殺進來了,它就受不了了。”
易觀國際的數據顯示,第二季度,我國非金融支付機構POS收單交易規模為2.23萬億元,互聯網支付為1.34萬億;粗略計算,單是非金融支付機構的POS收單手續費,一個季度就有近百億的規模。
然而在這場博弈中,央行、各家銀行以及其他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態度才是至關重要的。
“銀行在觀望,”前述股份銀行人士表示,“銀聯是強勢方,要是我們得罪他們,他們切斷POS接口,導致我們的卡無法刷卡消費,這個打擊就太大了。”
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態度同樣左右糾結,一位支付公司高管表示,“雖然大家不愿被收編,問題是支付寶可以撇開銀聯單干,但其他支付公司很多業務都仰仗銀聯,有些公司一半的盈利來自線下POS機,甚至線上部分有些公司沒有能力去對接上百家銀行,需要銀聯幫忙。”
而最為關鍵的央行目前還未就此事作出任何表態,銀聯本身是央行牽頭發起成立的機構,堪稱央行的嫡系,但此前在對待第三方支付的態度上,兩者又存在分歧,銀聯對于威脅自身業務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素來不滿,但央行卻發放牌照,承認了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合法地位。
“央行在這個當口不會輕易表態,甚至有可能就坐觀兩邊的競爭,將其視為市場行為,所以這場博弈可能還會一直進行下去。”前述支付公司高管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