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蕪湖市城市泊車建設管理有限公司獲悉,我市將啟動市區道路泊車位智能化改造工程,推進聯網收費和一體化管理,激活全市停車資源“一盤棋”。擬定在近期,市區核心區道路臨時泊車位將率先實施收費新標準,提高車位使用率和周轉率,緩解中心城區“停車難”。
每到上下班高峰期或節假日,有車一族要想在繁華商業街區、學校附近找個車位往往傷透腦筋,“一位難求”成為困擾蕪湖交通發展的城市頑疾。為紓緩交通壓力和停車壓力,《蕪湖市城市交通提升六年行動計劃(2015-2020年)》專門規劃了“城市停車設施篇”,從停車矛盾分析、解決問題思路、管理協調機制等方面,“量身定做”了破解對策。
“‘疏堵結合’的措施主要是兩個,一是完善公共停車設施建設,二是激活釋放部分路權。”中鐵城市規劃設計院二所所長汪洋告訴記者,到2020年,蕪湖市區將規劃新建32個公共停車場,利用棚戶區改造地塊、城市“邊角地”等建設停車場、立體停車樓等,可提供車位約1.5萬個。但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商圈,車位建設的速度遠遠跟不上車輛增速。“破解之道是利用智能聯網技術,進一步規范路邊停車,同時統籌調度路邊泊車位、公共停車場、配建車位三類設施資源,提高車位的使用率和周轉率。”
中鐵規劃設計院曾對我市車流人流最密集的商貿核心區,自中山北路—黃山中路—九華中路—沿河路約4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停車設施和泊車情況做過摸底調研。道路兩旁的臨時泊車位約1900個,周邊蘇寧、華億等商場和小區的社會停車場、配建停車場的車位總數大約是5000多個。高峰期常常出現的一個情況是,路邊車位已經車滿為患,地下停車場卻遠未飽和甚至空空蕩蕩。
“由于路邊臨時泊車收費普遍比地下停車場、公共停車場收費低,車主自然更愿意將車輛停放在路邊。加上有些社會停車場、配建停車場未充分對外開放資源,車位使用率不高。”市城泊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市將實施市區道路臨時停車泊位收費新標準,提高路邊臨時泊車的價格,以價格杠桿引導車輛向地下停車場、公共停車場分散,緩解路邊泊車壓力。物價部門目前正在制定具體收費標準。同時,我市還將加快停車設施智能化改造工程。
“改造后的每個車位下面,都有電磁感應線圈。車主可通過pos機刷卡或利用手機APP兩種方式繳費,逐漸告別現金交易,還能利用手機實時掌握周邊停車場分布和車位數量情況,方便尋覓車位。”市城泊公司負責人表示,做為蕪湖“智慧城市”建設的一項內容,未來全市范圍內的所有收費停車場和泊車位都將實現智能聯網,統籌調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