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逢年過節,都要把現金取出來帶回家,小心翼翼地將錢裹好,放在貼身處,一路上還是擔心,生怕錢弄丟了,現在村里有了銀行網點,就可以放心地回家取錢了,安全又方便。”在上海打工的高郵市界首鎮農民張兵,習慣用上了銀行卡。“現在買東西我習慣刷卡,國慶節在縣里商場買了一部手機,還參加了‘刷卡抽獎’活動。”談起刷卡消費感受,張兵說:“感覺很潮流。”
如今,越來越多的農民像張兵一樣,以現代支付方式改變了過去從里三層外三層荷包、手絹中拿錢的傳統。 刷卡消費這些事兒在農村也開始越來越普遍。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地區結算工具相對單一,現金支付是農村地區的主要支付方式,非現金支付工具基本“無用武之地”,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金融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步伐。2008年,人民銀行南京分行在全國率先實施農村地區支付結算“快通工程”,旨在打造一條農村資金流動的高速公路,時至今日,這改變了農民的支付習慣,增加農民支付方式的多樣性。
海安縣湯灶村是遠近聞名的蔬菜種植基地,以前每到收割旺季,農民經紀人王永紅就得安排兩三個人到三公里外的鎮上銀行去取錢,最忙的時候一天要往返幾次,最多時要提取現金30多萬元,還要提前一兩天和銀行預約。“快通工程”實施以后,王永紅只要通過商易通轉賬電話,就可以把錢轉付到村民的卡中。農行的“惠農卡”、農信社的“易貸通”、郵政儲蓄的“商易通”等都大踏步地進入農村。
江蘇縣域地區銀行網點每萬人擁有1.36個(數字江蘇)
記者從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了解到,截至今年2季度末,全省縣域地區共有銀行網點5879個,全省縣域地區每萬人擁有銀行網點數為1.36個。同時,銀行網點實現了全省鄉鎮的全覆蓋。
銀行卡的應用不斷普及,全省縣域地區借記卡發卡量為12697.93萬張,貸記卡發卡量為929.33萬張,,ATM布放量為1.32萬臺,POS布放量為7.98萬臺,轉賬POS(電話POS)布放量為35.42萬臺;自助設備(含ATM、自助銀行)鄉鎮覆蓋率達到98.34%,pos機具布放鄉鎮覆蓋率達到90.5%。極大地方便了農民工異地存取款。
與此同時,全省縣域地區銀行結算賬戶數量在2011年2季度末達到了1.26萬戶,比年初增長了7.5%;用于發放給類農戶補貼的“一卡通”、“一折通”賬戶數為2294萬戶,比年初增長了2.09%,有力確保了國家補貼資金的安全運行,進一步提高了為農戶提供金融服務的效率。
人民銀行南京分行有關負責人表示,“快通工程”已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金融系統的一個品牌工程。在“快通工程”這條高速公路上,金融機構的網點、自助機具以及各清算系統是“公路網”,銀行卡、支票、匯票等支付方式是“交通工具”,農戶、農民經紀人、鄉鎮企業等是“乘客”。如同私家車越來越普及一樣,農民刷卡也將越來越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