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云南宣布進入“戰時”,嚴防境外疫情輸入。同一天,長春市某食品公司從俄羅斯進口的魷魚須外包裝樣本檢測結果為陽性。北京、廈門、大連接二連三出現外國進口食品檢測陽性,也為國內疫情防控敲響警鐘。
浙江省就提出,對2020年5月1日后進口的冷鏈食品,必須加貼溯源碼,方便跟蹤產品的進貨、庫存、運輸和銷售環節,進行來源去向調查。發現某產品檢測帶陽性后,疾控部門還需要調查購買了該產品的人員,做好人員登記和核酸檢查。

生鮮水果超市
國內物流發達,產品銷售范圍廣速度快,也為產品溯源帶來一定的難度。應用二維碼識別和掃碼設備,就能快速識別產品信息。目前在一些智慧菜市場就引入了智能掃碼盒子或連接掃碼槍的智能收銀機,通過掃碼器掃描商品上的二維碼,就能自動讀取產品信息,包括生產日期、保質期、產地等信息,信息查詢效率更高,一秒識別,甚至能直接在智能收銀機和智能收銀稱重一體秤上顯示產品信息。
在這次浙江防疫措施中,也要求食品生產經營者應按要求進行進貨查驗,并在產品入庫出庫時在冷鏈系統進行信息錄入、賦碼和掃碼工作,準確完整上傳相關信息。賦碼率、掃碼率納入省疫情智控體系,要求穩定在98%以上。同時,購買了這些產品的下游經營者,例如超市、餐廳飯館、農貿市場商戶等,在產品入戶時,最好通過掃碼設備錄入商品的進貨時間、數量等信息,方便二次溯源。
早在9月1日,澳門也為每批進口的冷鏈食品配置專屬二維碼。出貨時只需通過掃碼設備掃碼貨物上的二維碼,就能在信息系統上同步更新資料,完成冷鏈食品流向申報。一旦有異常情況,就能快速賬務倉儲梳理,排查產品流向,控制病毒傳播風險。
二維碼識別應用在商品標簽上,不僅能提高掃碼識別和溯源效率,還能打通線上線下的信息互聯。商品信息錄入數據庫后成為共享信息,更利于快速查詢、檢查和召回的閉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