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臉”和“區塊鏈”是2019年支付界炙手可熱的新事物。兩項技術問世已久,一朝投入商用并推而廣之,談資頗多。市場參與方積極創新,監管措施急需配套,然而牽一發而動全身,監管部門把握尺度,審慎出臺制度和規則,在如何達到創新與監管的最佳平衡點上騰挪趨避,以求實現社會整體效率的提升與風險最小化的帕累托改進。
2019年成為“刷臉支付”元年
近年來,支付寶、微信支付、中國銀聯先后進軍刷臉支付市場。支付寶2017年在杭州肯德基全新概念餐廳全球首發刷臉支付,2018年在江西省人民醫院上線刷臉支付,2019年春節期間向三四五線城市逐級下沉刷臉支付,大舉布局滲透。2018年,在支付寶推出“蜻蜓”系列刷臉支付設備后,使用刷臉支付的商戶和用戶規模平均增速高達10倍,刷臉支付的平均滲透率提升了2~3倍。2019年4月,支付寶補貼30億元推廣刷臉支付;9月,在推出兩款新版“蜻蜓”刷臉支付設備后,補貼費調整為不計上限,旨在提升收銀效率,促使商家收銀臺實現數字化營銷,推動“蜻蜓”系列設備成為商家全面數字化經營與服務的平臺。支付寶在消費端持續進行刷臉營銷,培養消費者習慣,制定專門計劃,幫助商戶開發自有服務,打通云計算、小程序等,構建刷臉支付整體生態。微信支付2018年推出刷臉支付,以“青蛙”設備對標支付寶“蜻蜓”系列。2019年8月,微信支付在上海公布包括0費率、服務商0.2%返傭和基礎物料等在內的新政策,補貼高達100億元。2018年12月,中國銀聯對外宣布,銀聯持卡人可在北京、上海多家商超體驗刷臉支付服務;2019年10月,中國銀聯聯合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等60余家金融機構發布了全新智能支付產品“刷臉付”,中國銀聯旗下銀聯商務隨后發布刷臉支付產品“全民付藍鯨”,此舉被市場解讀為“國家隊”正式入場刷臉支付,標志著這一新興支付方式得到認可,有望蔚然成風,2019年旋即成為“刷臉支付”元年。

刷臉支付
人臉識別技術在提升用戶體驗的同時,面臨的技術防攻擊性和安全性挑戰愈發嚴峻,包括隱私泄露、算法漏洞、假體和活體攻擊等,監管遠超金融范疇,亟待頂層設計,形成以《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為“樹干”,諸多細則條款和相關標準為“枝葉”的多維度、立體式監管體系,嚴控系統性風險。
線下刷臉支付技術較成熟,具備試點應用的基本條件,規范引導線下應用有助于提升受理環境資源使用效能,激發我國金融系統創新活力。線上刷臉支付存在諸多風險,暫不具備應用條件,有必要推廣采用可信執行環境(TEE)、安全單元(SE)等的技術來升級風控手段。
目前,“人臉識別+支付口令”是兼顧安全與便捷的實現方式,綜合運用支付口令、活體檢測、數據標簽等工具,加強身份認證管理,實現多因素交易驗證,提高交易安全強度,提升交易抗抵賴能力。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曾撰文表示,人民銀行將按照“聯網通用、安全可控、便捷友好、易于推廣”的原則,探索利用密碼識別、隱私計算、數據標簽、模式識別等技術,突破1:N人臉辨識支付應用性能瓶頸,構建以人臉特征為路由標識的人民銀行轉接清算模式,將人臉特征作為關聯支付賬戶媒介,以專用口令、“無感”活體檢測等方式實現交易驗證,使用戶能夠不依靠外部介質安全便捷地完成支付。人民銀行還將加快完善生物識別技術金融應用的監管規則,明確個人生物特征信息采集、傳輸、存儲、利用等環節的安全管理要求,為生物識別技術金融應用提供制度保障。
區塊鏈技術在支付領域落地應用
區塊鏈是分布式賬簿,賬簿記錄、傳播和存儲等活動都在分布式網絡上以去中心化方式進行,集成了密碼學技術,能實現高容錯率、高安全性。分布式賬簿全網公開、不可篡改。如果說,刷臉支付是基于金融科技原有底層架構的新型支付方式和應用,那么,當區塊鏈技術逐漸發展成為金融科技的底層支撐性技術后,將改變支付業格局,改善現有金融服務,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加速其他相關行業變革。自2019年10月區塊鏈上升為國家戰略后,該領域各參與方都積極展開行動。
推動區塊鏈技術應用落地的主力軍正是刷臉支付的主要市場參與方。中國銀聯自2015年起積極開展區塊鏈技術研究,持續跟蹤相關底層技術,探索基于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已在包括電子發票、繳費憑證、供應鏈金融等領域積累應用研究經驗,并與商業銀行、支付機構等境內外機構開展廣泛的技術交流與深入的應用合作。區塊鏈服務網絡內測期間,中國銀聯將與國家信息中心、中國移動等合作方積極推進安全與功能測試、技術架構優化、業務運營方案制定、基礎服務能力建設、創新應用推廣等各項工作。未來,區塊鏈服務網絡將陸續接入金融機構及其他企業,在應用場景、生態建設和標準規范等方面先行先試,促進區塊鏈行業快速、持續、健康、有序發展。
螞蟻金服連續三年成為全球申請區塊鏈技術專利最多的公司,落地了40多個應用場景,多數集中于民生領域。在供應鏈金融領域,螞蟻金服以核心企業的應收賬款為依托,聯合供應鏈的參與主體,將原本3個月的賬期縮短至1秒;在產品層面,螞蟻金服推出自主研發的聯盟區塊鏈技術、金融級區塊鏈BaaS平臺、供應鏈金融協作平臺雙鏈通、可信存證平臺等。支付寶區塊鏈還助力長三角地鐵掃碼支付互聯互通“上鏈”。上海、杭州、寧波、溫州、合肥、南京、蘇州、無錫、徐州9城的市民可用當地地鐵App在其他8城掃碼過閘機。從傳統的點對點1.0模式,到應用支付寶區塊鏈2.0的網狀模式,互聯互通不止是“通票”的擴容,還是以支付寶螞蟻區塊鏈技術為代表的創新科技的成功實踐。區塊鏈記載了所有跨城交易、不可篡改,每個城市的地鐵公司都能從“鏈”上獲取對應乘車區段、價格,實現自動秒級結算。
區塊鏈作為信息互聯網,不涉及資產或風險轉移,監管主要針對區塊鏈匿名、全網公開和不可篡改等特點,既要做好數據隱私保護,也要防止有害信息上鏈傳播。2019年初,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并實施《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回應關切。區塊鏈本身不產生價值,一旦有了與經濟機制相掛鉤的區塊鏈外資產,如穩定幣(Stablecoin),就會具備價值互聯網功能,涉及資產和風險轉換,監管較為復雜。人民銀行等七部門曾于2017年聯合發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遏制沒有主權信用擔保或內在價值的虛擬貨幣泛濫,防范社會資源浪費、投機炒作盛行、出現市場操縱等問題。人民銀行對數字貨幣DCEP進行了持續研究,認為只要區塊鏈技術能滿足最低每秒30萬筆交易量級的要求,不排除推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
此外,各商業銀行也相繼在區塊鏈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國家網信辦2019年10月發布的第二批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清單中,工商銀行是國有大行中首個備案的銀行,其備案項目“工銀璽鏈區塊鏈服務”平臺運用“智能合約+共享賬簿”一體化機制建立信任,支持供應鏈金融、資產交易等應用,實現扶貧資金的透明使用、精準投放和高效管理,應用于雄安征拆遷資金管理系統、中歐單一通跨境貿易平臺、工銀e信。中國銀行的區塊鏈部署涉及面廣,應用場景包括數字錢包、貿易融資、房屋租賃、公益扶貧、跨境支付和數字票據,除了跨境支付和數字票據處于測試階段外,其他場景均有成功案例或已推出真實產品。建設銀行2019年10月發布“BCTrade2.0區塊鏈貿易金融平臺”,參與方包括建設銀行54家境內外分支機構和40余家同業。農業銀行上海市分行2019年12月發布“跨境e鏈”,基于區塊鏈技術賦能痛點較多的轉口貿易業務,業務鏈條上的參與方分享并驗證貨物流、資金流、單據流,實現貿易真實性的協同審驗。
刷臉支付的崛起和區塊鏈技術的落地應用,對于中國把握技術和產業發展新趨勢、向全球推廣中國標準和規則、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以及2020年基本建成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均有諸多助益,需要參與各方形成合力,共商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