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可以說零售的毛細血管,讓零售深入到人們生活的周圍,為我們提供便捷的消費服務和日常生活服務,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8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2017年便利店增速23%,市場超過10萬家門店,1900億銷售額,開店數及同店銷售雙增長。
便利店之所以能遍地開花,是因為其便利性和親民屬性,據悉,國內的便利店SKU一般在3千左右,3千左右的商品品類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日用產品,能基本滿足日常生活所需,能讓社區或商區的顧客在現代高節奏的生活中實現“來去匆匆”。

作為顧客只會覺得現在的便利店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方便親民,但顧客卻不知道作為商家,在為顧客提供便利的過程中其實要付出很多:一是找到人流量大的位置;二是為好的位置付出較高的租金;三是要提供較長時間的營業時間;四是服務人員服務態度要好;五是商品價格要合適;六是顧客購物的環境要好;七是顧客能快買快走;八是商品質量要好;九是能為顧客提供較多的商品服務;十是要為顧客提供額外的服務......等等等等。
其中有兩個“硬傷”是懸在商家頭上最為敏感的:租金成本和用人成本,這兩項成本直接影響到其它的服務。有人說很多商家是夫妻店,甚至是自己的房子不用付租金,那畢竟是少數另當別論,是自己房子的畢竟少之又少,夫妻店雖多,不需過多考慮人工成本,但這種夫妻店普遍缺少品牌包裝,缺少較好的服務。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8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2017年便利店的平均房租成本增長18%,人工成本增長12%。店鋪的資源加速稀缺,未來租金成本上漲壓力仍然存在,人員流動性大幅提升,加劇成本的上升。
所以大多數連鎖品牌便利店是要考慮如何節約成本并提供好的服務給顧客。于是商家考慮到優化物流供應鏈,考慮數字化管理,考慮智能化改造,考慮無人店......各種探索都在如火如荼進行,傳統便利店的改造(抑或叫革命)風起云涌,互聯網打劫更是來勢洶洶。
綜觀便利店的智能化改造,大致可以分為三類:AI路線、物聯網路線和互聯網路線。AI路線是由全球頂尖的零售商或互聯網公司如阿里巴巴、亞馬遜等發起,他們推出的AI技術方案主要是通過傳感器、機器視覺、深度學習等進行商品識別實現商品的交易;物聯網路線多是由一些創業創新公司推出的方案,主要是通過RFID、聲磁標簽對商品進行識別實現商品的交易;互聯網路線多是傳統商家結合商品條形碼識別和支付二維碼完成商品交易的方案。
三種方案中,前兩種衍生出來的是無人店,無論是AI技術還是物聯網技術都存在諸多問題,或者說還很不成熟,所以雖然我們經常在網絡上看到各種高科技的無人店,那是別人的樣板店或只是概念宣傳而已,或是為了吸引資本的注意力,而在我們周圍真正的無人店并不多;我們身邊更多的便利店是后一種,也就是傳統便利店在消費升級、技術升級的驅動下,被動地變革,進行智能化改造,提升顧客的消費體驗和節約成本的方案,也是最普遍和最接地氣的方案。
而互聯網路線方案,目前主要是通過智能化展示和智能化收銀方式來解決,也就是用自助收銀機來解決人力成本過高和消費體驗較差的問題。

因為便利店顧客的便利性和隨機性需求,顧客對快捷購買這一特性高于其他特性,所以即便是便利店的商品售價高出超市10%仍然能夠接受(據《2018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便利店的商品價格平均比超市高10%左右)。所以顧客對“快”要求較高,他們希望快速找到需要的商品,他們希望能快速結算。自助收銀機能完美解決這一問題:顧客掃碼商品后,滴手機支付即可走人,無需收銀員干預。
商家使用自助收銀機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能方便收銀,節省人力成本!比方說,作為一家24小時便利店,以前沒使用自助收銀機時,兩班倒一個排班2名店員需要4名店員,使用自助收銀員后,一班只需要1名店員就足可以應付,而這1名店員更多的是補貨或理貨,收銀工作完全由顧客自己完成即可。

自助收銀解決方案的實力廠家方雅電子的負責人陳麗梅一語點中目前便利店使用自助收銀機的“要害”:“便利店越來越傾向于使用自助收銀機,與其說是‘秘密’,倒不如說是大環境下的消費升級和技術驅動下的技術升級所致。
套用朋友圈里常常能看到的一句話: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