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在北京時間今天凌晨發(fā)布了其移動支付服務Google Wallet,這引起了業(yè)界的關注,我們也希望借此機會對移動支付的現(xiàn)狀和未來進行一些梳理,于是有了這一期的今日話題。
一、谷歌推出Google Wallet
谷歌今日聯(lián)合花旗集團、萬事達卡、First Data和Sprint推出了Google Wallet(谷歌錢包)服務,該服務可幫助用戶通過手機完成支付。
谷歌希望借此建立一個開放式商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使用戶通過NFC技術進行支付操作。Google Wallet的操作十分快捷,用戶僅需要通過手機進行幾個簡便的操作即可完成整個支付過程,且十分安全。
有關Google Wallet的更多消息可以參見我們的另一篇報道。
二、移動支付現(xiàn)狀
移動支付并不是一個新鮮話題(其實Google Wallet也不是,2005年谷歌就提出了這項服務),至少在2000年起就有了移動支付的嘗試。移動支付在技術上似乎并沒有太大難度,只是時機未到,一直沒有普及開來。
近年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lián)網的飛速發(fā)展顯然讓大家重新審視移動支付的機會,前景無疑巨大,也已經有眾多先行者。
除谷歌外,近兩年國外移動支付領域較受關注的企業(yè)還有Square(與VASA合作)、FigCard(被Paypal收購)、Boku、Zetawire(被谷歌收購) 、蘋果、亞馬遜、Sprint 、Isis等,我們來一一了解一下。
Square
Square是幾乎是最近風頭最勁的移動支付企業(yè),由Twitter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之一杰克·多爾西(Jack Dorsey)在2009年底創(chuàng)立,目前Square每天處理300萬美元交易。
Square通過一個可以插入到iPhone耳機插孔中的小設備來進行操作,當信用卡在讀卡器上劃過時,就能通過一系列處理完成支付。
目前Square已經獲得兩輪共計3750萬美元的融資,估值2.4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Square在近期獲得了來自Visa的戰(zhàn)略投資。
FigCard
FigCard提供的服務與Square類似,消費者只需在智能手機上安裝Fig應用即可享用移動支付服務,商家則需要將FigCard的簡易USB設備插入收銀機或pos機終端來接受支付。
FigCard目前已被Paypal收購,兩位創(chuàng)始人也加入Paypal移動團隊。分析認為Paypal希望通過收購FigCard將支付服務與本地商家結合并,引入以Paypal為中心的銷售系統(tǒng)。
Boku
Boku確實是一個手機支付商,但它主要面向虛擬產品,因此嚴格意義上并不能算真正的“移動支付”。
這家公司在2009年便獲得1300萬美元投資,目前總共募集了3800萬美元資金。有數(shù)據(jù)稱其在全球范圍內擁有16億用戶。
Boku名聲大噪的另一個原因是,去年年底有消息稱蘋果和谷歌正在積極競購Boku,至少作價2.5億美元,但隨后這一交易并沒有達成。
Zetawire
Zetawire是一家小型的移動支付公司(僅有2-4名員工),該公司擁有一項支持移動裝置以終端對終端的方式進行支付的專利,似乎也正是因為這點被谷歌看中,于2010年將其納入麾下。
蘋果
蘋果尚未推出其移動支付服務,但暗中已經進行了很多布局。2009年蘋果在2009年申請了在觸摸屏中安裝NFC天線,以及其他一些專利;在2010年蘋果還特意聘請了近場通訊技術專家擔任手機業(yè)務產品經理。
之前曾有密集傳聞稱,在下一代Phone中便將包含近場通訊技術,而蘋果正考慮在今年推出移動支付服務,允許消費者利用iPhone和iPad進行支付。
對蘋果來說,移動支付服務意義非凡,蘋果甚至可以將其與iAD很好的結合,例如點擊購買iAD中的廣告商品,這甚至可以直接提高iAD的廣告售價。
此外有消息稱蘋果已經開發(fā)出了一款面向小企業(yè)的支付終端原型機,能夠掃描支持NFC的iPhone和iPad。
亞馬遜
谷歌和蘋果都加入了移動支付戰(zhàn)局,巨頭亞馬遜自然也不甘落后。有消息稱,亞馬遜正考慮推出移動支付服務,允許用戶在實體店里通過自己的手機來支付商品或者服務費用。
顯然亞馬遜希望將自己的業(yè)務拓展到線下交易,移動支付將會吸引更廣泛的用戶群。對亞馬遜來說NFC技術還可能應用于比價、掃描標簽等多種場景。
Sprint
美國第三大移動運營商Sprint正打算通過移動支付來吸引更多用戶,除與谷歌合作外,Sprint也在積極構建移動支付網絡。Sprint計劃通過廣告分成的方式獲益。
Isis
Isis由美國三家電信巨頭AT&T、T-Mobile和Verizon無線公司在2010年聯(lián)合組建,Isis是一個全國性的移動支付網絡,提供針對智能手機和近場通信的移動支付業(yè)務。
Isis同樣提供基于NFC的支付服務,消費者只需在商家的讀卡器上晃動帶有NFC芯片的智能手機就可以完成付款。
考慮到它背后的三大巨頭,Isis的成功幾乎只是時間問題。
來看看國內的現(xiàn)狀。目前國內較受關注的支付企業(yè)有中國移動、中國聯(lián)通、中國電信、中國銀聯(lián)、支付寶等。
中國移動
中國移動手機支付業(yè)務是基于中國移動移動通信網絡和互聯(lián)網絡技術,通過手機支付賬戶進行消費、充值、轉賬、查詢、綁定銀行卡提現(xiàn)等電子商務操作,并進行相關業(yè)務管理的業(yè)務。
中國移動手機支付業(yè)務分為遠程支付和現(xiàn)場支付兩種應用場景。截至今年4月份,中國移動手機支付注冊用戶超過2000萬,月均活躍用戶200萬。去年全年累計交易額30億元,今年3月單月交易額超過4億,現(xiàn)場商戶超過10000家,本地遠程商戶455家,全網遠程商戶達1006家。
在2010年認購浦發(fā)銀行股份后,中國移動將與浦發(fā)在手機支付領域展開更多合作。
中國聯(lián)通
中國聯(lián)通上個月宣布,已經組建了聯(lián)通沃易付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并于4月18日領取了營業(yè)執(zhí)照,公司注冊資本2.5億。目前中國聯(lián)通已在北京、上海、廣州、重慶四個城市進行手機支付試點。
中國聯(lián)通已與中國銀聯(lián)、交通銀行、廣發(fā)銀行、工商銀行、華夏銀行、興業(yè)銀行等達成合作,在移動支付領域進行更多探索。
業(yè)內預計中國聯(lián)通將在今年9月拿到支付牌照。
中國電信
中國電信2009年11月成立了移動支付產品項目組,對支付類產品進行研究、開發(fā)和部署。今年3月,中國電信成立了支付子公司“天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業(yè)務涵蓋移動支付、固網支付及積分支付等領域。
中國電信移動支付短期的目標是發(fā)展和保有通信終端用戶,以增加用戶粘性,最終建立擁有核心支付能力的商業(yè)模式。
中國電信移動支付產品形態(tài)分為“翼支付合作類產品”與“翼支付自有賬戶產品”,目前已在全國不同省市陸續(xù)推出校企聯(lián)名卡、公交聯(lián)名卡、銀行聯(lián)名卡等翼支付產品。
中國銀聯(lián)
中國銀聯(lián)是國內移動支付產業(yè)鏈中的重要一環(huán),其角色定位于負責移動支付業(yè)務轉接清算,連接電信運營商與金融機構,整合、協(xié)調電信運營商與銀行等各方面資源。
目前中國銀聯(lián)已經在七個省市進了移動支付的試點,推出了四種基于移動支付的產品,包括智能SD卡、雙界面電信卡、貼膜卡以及NFC手機,未來將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銀聯(lián)標準移動支付方式。
之前中國銀聯(lián)還聯(lián)合18家商業(yè)銀行、中國聯(lián)通和中國電信、手機制造商等共同成立了移動支付產業(yè)聯(lián)盟。
支付寶
支付寶作為國內在線支付的領頭羊,在移動支付領域面臨著來自上述國資背景企業(yè)的競爭。
支付寶目前在移動支付市場的主要動作有,與國內最大手機瀏覽器UC瀏覽器達成合作,在后者中內置支付寶安全支付解決方案,令用戶直接完成網購付費、手機充值等流程。
上月,支付寶與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等11家銀行達成合作,共推“快捷支付”服務。支付寶還在多個手機平臺擁有客戶端。
支付寶目前在該領域的主要優(yōu)勢在于,擁有龐大的用戶規(guī)模,并對用戶消費習慣十分了解。
三、NFC介紹
眾多的移動支付公司都采用或計劃采用這項技術——NFC。NFC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縮寫,即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由飛利浦和索尼共同開發(fā)。
NFC由 RFID 射頻識別衍生而來,主要用于手持設備的短距離通信,向下兼容 RFID。NFC 將非接觸讀卡器、非接觸卡和點對點(Peer-to-Peer)功能整合到一起,非常適合手機終端。其應用場景包括移動支付、交換數(shù)據(jù)、電子票證等。
最早支持NFC的手機是諾基亞3220,這款在2004年推出的手機可以在部分地區(qū)使用手機錢包服務。之后諾基亞在多款手機上都內置了此項服務,可惜的是由于諾基亞只將NFC應用至S30及S40這樣的低端平臺、對開發(fā)者收取高昂授權費用,加之用戶習慣等問題,諾基亞的NFC手機并未取得好的發(fā)展。
而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