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銀聯向第三方支付企業發送《關于商請合作推進銀聯卡二維碼支付產品及相關標準規范的函》,明確提出“與第三方支付企業共同研究和推進銀聯卡二維碼支付產品相關工作”。作為NFC支付標準的主力推動者,2015年雙十二期間,銀聯曾聯合20多家商業銀行在北京發布“云閃付”支付產品,并依靠Apple Pay等明星產品一度引發手機Pay綁卡潮。此次,銀聯主導二維碼支付制定,意味著二維碼支付“合規化”后,銀聯和銀行開始雙線押寶,掃碼付正式迎來巨頭玩家。
在線下場景的爭奪中,第三方支付企業一度依賴掃碼付的超級便捷性攻城略地,依靠大量的補貼占據了優質的高頻交易場景,也培養了用戶掃碼支付習慣。此次,銀聯和銀行等巨頭進入業已成熟的掃碼付市場,還能掀起多大波浪?對掃碼付現有市場格局又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二維碼支付的安全之爭塵埃落定
2014年3月13日,央行支付結算司分別向人行杭州中心支行和人行深圳市中心支行下發“特急”文,暫停相關支付機構的二維碼支付以及其與中信銀行合作的虛擬信用卡等相關業務。針對此事,銀聯方面相關專家的解讀為:“條碼支付的本質就是借助二維碼等條碼技術將線下刷卡支付轉換為線上交易,一方面,利用線上線下的價格差異實現監管套利,規避了國家對線下交易的監管要求,違反了異地收單的管理要求;另一方面將低風險交易轉為高風險交易,具有一定的隱患。”
的確,在當時的環境下,與POS專用設備相比,二維碼支付缺乏統一的安全認證標準,在交易信息安全保障上更多地依賴支付企業自身的風控水平,不同企業間風控水平參差不齊,全面推行容易產生風險隱患。但也有觀點認為,安全問題是所有支付產品都難以根除的難題,即便是信用卡也有不少安全隱患,盜刷事件從未根除。而且技術層面的安全問題都不是問題,畢竟技術的進步日新月異;而業務模式層面的安全問題則更多地需要時間的驗證,應允許新興產品試錯前行。
在支付企業自身看來,掃碼付是將商品信息、交易信息、資金信息等以二維碼的形式展現出來,其主要安全隱患在于二維碼信息本身。不知出處的二維碼中可能含有木馬信息,用戶掃描這些二維碼會導致木馬中毒,而只要能夠確保二維碼本身的安全,比如從用戶掃商戶的碼變成從商戶掃用戶的碼就可以有效規避這一問題;另外,隨著技術的進步,支付平臺在識別二維碼本身風險上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最后,回到那句話,技術層面的安全問題都不會成為問題。從后來的發展看,證實了央行當時只是“暫停”而非“叫停”,第三方支付從未真正停止線下掃碼的探索,并很快憑借一系列促銷活動培育了用戶習慣,成功地占領了線下小額高頻交易場景。
掃碼支付開閘,巨頭跑步進場
面對第三方支付在線下場景的快速布局,銀聯于2015年升級了“閃付”產品技術標準,推出“云閃付”品牌,并與銀行、手機廠商進行聯合推廣,然而,效果并不明顯。與此同時,掃碼支付也開始得到監管機構的正式認可。2016年7月中旬,工行推出了掃碼付產品;7月26日,央行結算司下發文件給中國支付清算協會、中國銀聯,對條碼支付監管原則及要求發布了告知函;8月初,支付清算協會發布《條碼支付業務規范(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意味著掃碼支付正式得到監管機構的“書面”認可。
《征求意見稿》著重在確保掃碼支付安全上進行了一系列的規范,包括信息傳輸標準、支付標記化技術應用、時效性等,還在交易限額、交易驗證等方面做了明確規定,將掃碼付限定于日常小額交易場景,定位于傳統線下銀行卡支付的有益補充。
在交易驗證上可以組合使用三類信息(僅本人知悉、本人生理特征、本人持有并特有且不可復制或不可重復利用),并根據不同驗證方式實施相應的限額規定。
風險防范能力達到A級,采用包括數字證書或電子簽名在內的兩類(含)以上有效要素對交易進行驗證的,由會員單位與客戶通過協議自主約定單日累計限額。
風險防范能力達到B級,采用不包括數字證書、電子簽名在內的兩類(含)以上有效要素對交易進行驗證的,同一客戶單個銀行賬戶或所有支付賬戶單日累計金額應不超過5000元。
風險防范能力達到C級,采用不足兩類要素對交易進行驗證的,同一客戶單個銀行賬戶或所有支付賬戶單日累計金額應不超過1000元,且會員單位應當承諾無條件金額承擔此類交易的風險損失賠付責任。
掃碼付的“合規化”為銀行和銀聯布局線下掃碼業務掃清了障礙,第三方支付的“自留地”開始迎來傳統金融巨頭的挑戰。從當前銀行業的產品布局看,目前主要包括掃碼付和收銀臺兩類產品,前者主要依托于手機銀行APP,與第三方支付掃碼直接競爭;后者則是掃碼付的聚合支付產品,本質上是一個收銀臺,與第三方支付掃碼是合作關系,不在本文的重點討論之列。
鑒于掃碼付的最終標準尚未明確,目前銀行業對于掃碼付產品的布局仍處于初級階段,僅有個別銀行試水。從上表情況來看,建行“龍支付”推出了全卡付功能,實現了對他行客戶的覆蓋,只要商戶端推廣得力,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與之相比,工行的“掃碼支付”并不支持他行銀行卡的綁定,意欲用一己之力來分食線下掃碼支付市場。不過,作為宇宙行,工行也確有這個實力。截止2015年末,工行個人客戶4.96億戶,其中手機銀行“融e行”用戶數達到1.9億;個人客戶金融資產達到11.6萬億元;銀行卡發卡量7.5億張,其中信用卡發卡1.09億張,銀行卡年消費金額達到8.84萬億元。
與去年云閃付產品推出時的促銷聲量相比,銀行掃碼付并未推出大規模的促銷活動,市場感知度還不高。隨著產品標準的逐步完善,將有越來越多的銀行推出線下掃碼業務,從而對現有市場格局帶來重要影響。
線下掃碼付進入群雄逐鹿新時代
在蘇寧金融研究院看來,隨著銀行和銀聯的介入,線下掃碼付市場競爭將日趨激烈,消費者有望迎來為期1年左右的密集優惠補貼期,可以盡情享受巨頭“燒錢”帶來的樂趣。在此期間,尚未實現盈利或缺乏雄厚資本支持的第三方支付企業將率先出局,市場也將由目前第三方支付企業為主且雙寡頭競爭的格局進入由十余家全國性銀行、銀聯、三五家第三方支付企業參與其中的多頭競爭階段。由于參與各方均實力不俗,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不會有玩家出局,雙寡頭的市場格局將徹底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