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移動支付戰場可謂高潮迭起。其中在C端,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在線下大肆攻城略地,力推各種補貼優惠搶占市場,而后銀聯在年底宣布與蘋果、三星等手機品牌合作,NFC“閃付”異軍突起,LG、華為、中興等手機制造商也相繼加入戰局。各大巨頭齊力,移動支付C端市場已全面爆發,這必將倒逼B端市場的升級發展。
然而,這是否意味著這是一片新的藍海市場?那可未必!回顧即將走完的2015年,以下可是移動支付的B端市場三股勢力。
1、 專業智能pos
智能POS在傳統POS基礎上進行了功能升級,不僅支持對接多種移動支付的收款方式,還提供卡券營銷、訂單處理、點單排隊、數據平臺等多種店鋪消費服務。這類專門生產運營智能POS的品牌,從概念到產品,從研發到推廣,都極具互聯網色彩,例如最早研發和上市的掌貝智能POS。他們利用首發優勢、功能優勢、資源優勢,成為了移動支付B端市場迅猛崛起和發展的力量。
專業智能POS有這些特點:他們是市場先行者,最早進入市場,在市場開拓中取得先機優勢,以用戶群和大數據樹立起行業壁壘;是互聯網開發者,用互聯網思維開發產品,設備功能和平臺系統更為契合移動互聯網潮流,因而更能解決商戶商業痛點;是技術領先者,在智能POS的研發上用時最久、申請專利最多,因此在技術的安全性和兼容性上最受商戶肯定。
2、傳統POS轉型廠商
智能POS的崛起給傳統POS帶來巨大沖擊,傳統POS廠商也紛紛轉型,跟進研發和推廣智能POS產品,這類智能POS從業者可稱之為傳統POS轉型廠商。
傳統POS轉型廠商在硬件上極具實力,但欠缺互聯網基因,在軟件系統的開發上也實力不足,因此一般選擇與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以此軟硬結合,優劣互補。傳統POS轉型廠商中比較典型的是新大陸,它與拉卡拉、快錢等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利用自身在機具制造上的實力,以及第三方支付公司在系統開發上的優勢,分別推出智能POS產品。
不過傳統POS轉型廠商現在正存在憂患,一是進入智能POS領域的時間倉促,在產業鏈調整、技術積累和市場推廣上都面臨著極大壓力;二是POS轉型廠商這種只提供硬件機具、貼牌生產的盈利模式,其前景如何尚不明朗。除了分潤外,智能POS的盈利空間一般被認為在定制化增值服務和大數據挖掘上,而在硬件機具上的利潤空間并不大,傳統POS轉型廠商只提供硬件機具,在軟件系統開發上依賴于第三方支付公司,在產業鏈上無疑處于劣勢。
3、掃碼槍、掃碼器等
還有一類能夠支持二維碼掃碼支付的產品受到市場追捧,就是掃碼槍、掃碼器等。掃碼設備廠商的產品在功能上只支持簡單的支付寶或微信支付,平臺系統簡陋甚至沒有平臺系統;沒有線上營銷功能,無法幫助商家進行線上線下相互導流,缺乏數據分析挖掘功能,不利于收款對賬。
縱然如此,由于其成本較低,在操作上更簡易便捷,因此在相當多的微小企業或個體戶的小作坊式運營上得到應用。我們可能比較常見的,是便利店里連接著收銀臺的掃碼槍,或是一些小店鋪在原始手機、傳統pos機的基礎上安插了個掃碼頭。
所以目前移動支付的B端行業總體格局是:專業的智能POS廠商占據主導地位,在市場、功能、技術上具備先發優勢;在硬件實力上極強、但軟件開發實力欠缺的傳統POS轉型廠商構成第二梯隊;功能單一、技術薄弱但成本較低、操作簡易的掃碼設備廠商則在小微企業上擁有一定用戶群。
辭舊迎新,隨著移動支付B端產品市場的競爭越發激烈,究竟哪些產品在新的一年更容易被淘汰呢?
1、毋庸置疑,首先被淘汰的是傳統POS。傳統POS功能上只支持銀聯刷卡,不能契合移動支付的時代潮流,將會被商家首先拋棄。掌貝智能POS的CEO宿凱,就早在2014年9月預言“傳統POS終將消亡”;無獨有偶,今年12月,拉卡拉董事長孫陶然在新品發布會上也相繼表態“傳統POS將在未來三年之內消失”。
2、缺乏互聯網思維運營的收款產品:譬如那些簡易的掃碼器具,短期內雖能解決收款問題,但受限于技術含量低,不能提供互聯網時代商戶經營需求的功能,也將逐步失去市場。在這方面,一些剛起步做“智能化轉型“的傳統POS也同樣讓人擔憂,如果只是增加掃碼支付一個功能,這樣的“智能產品”到底“智能”含量有多少?產品要想獲得可持續的發展,還是要能夠切中B端市場痛點,一機整合全部需求功能,幫助商戶真正實現互聯網化、大數據化的經營。
3、市場渠道網絡偏弱的產品:B端產品推廣需要地推能力極強的銷售團隊,不僅攻城略地搶占商戶市場,還要建立迅速撒網鋪設產品的市場渠道。目前,那些專業的智能POS耕耘市場兩年有余,收割了大部分轉型的POS代理商和團隊,市場優勢特別明顯;近期又有數家知名支付機構捆綁智能POS強力推廣,他們在市場上也早有優勢,而處境尷尬的,就是那些尾隨進入市場的小品牌廠商,難免由于用戶體量不足、銷售渠道脆弱而夭折。
4. 缺乏雄厚資金支持的產品:B端產品的功能要求高,銷售周期長,因此在產品研發、市場運營等方面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因此,那些資金儲備值低的企業和產品,在財務上會更加吃力,很難在來年維持和擴張規模,將會面臨更大的淘汰壓力。它們可能會是大半年都沒法完成新一輪融資的初創企業,也可能是背后沒有其他大靠山而孤軍奮戰的小廠商。